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10篇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作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乡村的产业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精神面貌、科学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____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难、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成为待解之题。
面临的困难
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青年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呈单向趋势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中空现象,留守农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有限的劳动力无法推动产业发展,农田无人耕种、农村房屋无人居住......等问题比比皆是。加之农村的基础条件很难留住人才,导致农村青年人才缺乏,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紧缺。现下许多农村的村干部呈现年龄老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管理后继无人,青黄不接,长久以往只会导致恶性循环。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小
合理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部分是由第一产业组成。但在由于农村农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产业链,造成整体效益较低,增收渠道,小农民增收缺乏后劲。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被局限在“一亩三分田”上,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仅有的少数龙头企业也存在着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农村的客观条件对于企业生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如此往复,产业发展根源问题得不到改善,农民无法提高增收,乡村振兴战略便很难得以实施。
三是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乡村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农村的情况、发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往往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获得成功之后,便会出现无数人争相模仿,无视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名曰借鉴经验实则生搬硬套,缺乏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最终只会出现“昙花一现”短暂效应,无法实现长远目标。
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年轻人留得住
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选人用人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通过“量身定制”的选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鼓励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有的放矢的将专业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解决如何引进人才的问题,还要确保能留住人才。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自古以来,地域差异造成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巨大的差异,推动乡村振兴,还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挖掘与发扬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历史,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深挖不同乡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如生态游、农家乐等,丰富创收形式,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好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是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转变农村固守发展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紧跟市场需求,引导各村社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高效农业,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2
一、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规划先行
乡村振兴作为全新的战略任务,没有老路可走,没有经验可循,需要结合我区实际“规划先行”。
要充分学习国家、省、市各级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这是指导我区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要加快完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1+6+N”,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二)注重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引进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同时也要挖掘本地人才资源,不断强化乡村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三)科学振兴
乡村振兴是长期性的任务,要加快推进,要坚持“一个核心多点示范全面振兴”的思路,强化核心田家镇作为全省乡村振兴试点的窗口作用,辐射带动全区。针对不同区域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结合我区“一片四线两镇一基地”建设,分类别推进乡村振兴。
二、规划上要做工作
对于下一步工作,加快《___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的要求,为我区乡村建设提供指导。镇、村规划是直接指导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要加快全区各乡镇总规控规、村庄规划的编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规划保障。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3
一、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规划先行
乡村振兴作为全新的战略任务,没有老路可走,没有经验可循,需要结合我区实际“规划先行”。
要充分学习国家、省、市各级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这是指导我区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要加快完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1+6+N”,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二)注重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引进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同时也要挖掘本地人才资源,不断强化乡村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三)科学振兴
乡村振兴是长期性的任务,要加快推进,要坚持“一个核心多点示范全面振兴”的思路,强化核心田家镇作为全省乡村振兴试点的窗口作用,辐射带动全区。针对不同区域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结合我区“一片四线两镇一基地”建设,分类别推进乡村振兴。
二、规划上要做工作
对于下一步工作,加快《___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的要求,为我区乡村建设提供指导。镇、村规划是直接指导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要加快全区各乡镇总规控规、村庄规划的编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规划保障。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4
实现乡村振兴,保护和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条件。乡村文化是熟人社会的文化,崇尚邻里互助、关系和谐、诚实取信,它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但有乡村的青山绿水,更有乡村社会的睦邻关系、祭祀活动、乡风民俗和宗族姻亲关系等,这些关系、仪式和活动将乡村生活的居民凝聚在一起,构成了乡村社会。这其中不但包含着丰富的物资文化资源,还潜藏着深沉的精神文化资源,它们在稳定农村社会、凝聚百姓民心、维系乡村和谐方面起侧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乡村文化包括物资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就物资层面而言,乡村的青山绿水,山环水绕,鸟语花香,古老建筑,阡陌农田,既是农民生活的安居之所,也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形。就精神层面而言,乡村承载着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道德气力,乡村文化通过当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社交礼仪、传统衣饰等展现出农民的精神信仰、社会生活、交往方式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观念,是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进行情感交换的纽带,具有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共谋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是农民精神的伊甸园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也在于“人”。乡村文化赋予农村生活以价值与意义,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出了个体,是乡村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农民对自己的故乡非常眷恋、对生擅长斯的乡村文化心有所系、魂有所牵,他们才能对乡村从内心里生发一份酷爱、对乡村的振兴发展有一份担当。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5
移风易俗,重塑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____大报告中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湖南省承接十九大精神,也制定出台了《湖南省文明办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对移风易俗做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近年来__镇开展移风易俗文化宣导,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风俗教化。
村规民约,撬动乡村善治
移风易俗的方式既有文化宣教手段又有规约治理手段。从治理论视角来看,移风易俗主要依赖基于“地方性知识”而形成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指村民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是一种介于国法与家规之间的生活规则,具有民间性、乡土性、自治性、成文性等特点,村规民约结合村域实际将国家法律地方化具有推进村民自治、整合农民利益、促进文明乡风建设等重要功能。村规民约正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形式,通过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切实推行“风俗之治”,是乡风礼俗参与“善治”的过程,更是传统中国移风易俗的治世价值当代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见贤思齐,引领文明乡风
弘扬乡贤文化,倡导文明风尚
儒家伦理在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有“在朝则美政,在乡则美俗”的价值设定。乡贤一词系指在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地域性、知名度和道德观是构成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__镇培养、挖掘新乡贤,进一步发挥新乡贤垂范乡里、涵育乡风的作用,以乡贤带动广大群众树立见贤思齐、崇尚典型的意识,提升全民素养,培育淳朴民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成立慈善协会,送温暖树乡风
“大善为官,小善为慈”。__镇放羊坪村慈善协会,于2016年9月9日成立,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各业人士组成,为依法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非盈利公益社会团体,专为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贫困户及不幸者提供救助。目前协会成员共有97名,截止_9月,慈善协会已募集捐款14万元,救助特困群众上百人,发放救助资金9万多元。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6
移风易俗,重塑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____大报告中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湖南省承接十九大精神,也制定出台了《湖南省文明办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对移风易俗做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近年来__镇开展移风易俗文化宣导,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风俗教化。
村规民约,撬动乡村善治
移风易俗的方式既有文化宣教手段又有规约治理手段。从治理论视角来看,移风易俗主要依赖基于“地方性知识”而形成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指村民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是一种介于国法与家规之间的生活规则,具有民间性、乡土性、自治性、成文性等特点,村规民约结合村域实际将国家法律地方化具有推进村民自治、整合农民利益、促进文明乡风建设等重要功能。村规民约正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形式,通过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切实推行“风俗之治”,是乡风礼俗参与“善治”的过程,更是传统中国移风易俗的治世价值当代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见贤思齐,引领文明乡风
弘扬乡贤文化,倡导文明风尚
儒家伦理在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有“在朝则美政,在乡则美俗”的价值设定。乡贤一词系指在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地域性、知名度和道德观是构成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__镇培养、挖掘新乡贤,进一步发挥新乡贤垂范乡里、涵育乡风的作用,以乡贤带动广大群众树立见贤思齐、崇尚典型的意识,提升全民素养,培育淳朴民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成立慈善协会,送温暖树乡风
“大善为官,小善为慈”。__镇放羊坪村慈善协会,于2016年9月9日成立,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各业人士组成,为依法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非盈利公益社会团体,专为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贫困户及不幸者提供救助。目前协会成员共有97名,截止_9月,慈善协会已募集捐款14万元,救助特困群众上百人,发放救助资金9万多元。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7
改善文化民生,创建“有品质”的新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
“以人为本”,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__镇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以上率下,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上来,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提升村民思想素质,从而促进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乡风文明提升的主体是村民,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于教育,__镇始终坚持引导广大群众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利用文艺队、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推动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举办艺术培训班,民间艺术团体得到长足发展;在诗词文化的影响下,人民情感凝练而丰富,为当地百姓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化阵地”,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是必需的重要条件。新时代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场地以及设施建设这样简单,而是包括政治导向、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场地设施、实际效果、作用及影响力等方面在内的系统性建设工程,文化阵地是文化传播的主战场,是连接着抽象的概念与现实表现的一个桥梁,是一种人人可参与、村村可建成的文化传播长效机制。
“文化惠民”,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惠民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重点项目。近年来,各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建设,__镇建立了村级文化网格群,各村的党建联络员既是文化联络员,负责日常文化活动宣传,组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_初,__镇党委政府提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群众文化惠民指导思想,并举办了一系列惠民活动。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8
改善文化民生,创建“有品质”的新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
“以人为本”,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__镇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以上率下,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上来,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提升村民思想素质,从而促进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乡风文明提升的主体是村民,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于教育,__镇始终坚持引导广大群众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利用文艺队、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推动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举办艺术培训班,民间艺术团体得到长足发展;在诗词文化的影响下,人民情感凝练而丰富,为当地百姓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化阵地”,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是必需的重要条件。新时代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场地以及设施建设这样简单,而是包括政治导向、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场地设施、实际效果、作用及影响力等方面在内的系统性建设工程,文化阵地是文化传播的主战场,是连接着抽象的概念与现实表现的一个桥梁,是一种人人可参与、村村可建成的文化传播长效机制。
“文化惠民”,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惠民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重点项目。近年来,各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建设,__镇建立了村级文化网格群,各村的党建联络员既是文化联络员,负责日常文化活动宣传,组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_初,__镇党委政府提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群众文化惠民指导思想,并举办了一系列惠民活动。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9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作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乡村的产业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精神面貌、科学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____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难、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成为待解之题。
面临的困难
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青年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呈单向趋势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中空现象,留守农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有限的劳动力无法推动产业发展,农田无人耕种、农村房屋无人居住......等问题比比皆是。加之农村的基础条件很难留住人才,导致农村青年人才缺乏,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紧缺。现下许多农村的村干部呈现年龄老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管理后继无人,青黄不接,长久以往只会导致恶性循环。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小
合理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部分是由第一产业组成。但在由于农村农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产业链,造成整体效益较低,增收渠道,小农民增收缺乏后劲。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被局限在“一亩三分田”上,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仅有的少数龙头企业也存在着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农村的客观条件对于企业生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如此往复,产业发展根源问题得不到改善,农民无法提高增收,乡村振兴战略便很难得以实施。
三是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乡村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农村的情况、发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往往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获得成功之后,便会出现无数人争相模仿,无视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名曰借鉴经验实则生搬硬套,缺乏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最终只会出现“昙花一现”短暂效应,无法实现长远目标。
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年轻人留得住
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选人用人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通过“量身定制”的选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鼓励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有的放矢的将专业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解决如何引进人才的问题,还要确保能留住人才。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自古以来,地域差异造成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巨大的差异,推动乡村振兴,还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挖掘与发扬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历史,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深挖不同乡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如生态游、农家乐等,丰富创收形式,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好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是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转变农村固守发展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紧跟市场需求,引导各村社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高效农业,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篇10
实现乡村振兴,保护和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条件。乡村文化是熟人社会的文化,崇尚邻里互助、关系和谐、诚实取信,它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但有乡村的青山绿水,更有乡村社会的睦邻关系、祭祀活动、乡风民俗和宗族姻亲关系等,这些关系、仪式和活动将乡村生活的居民凝聚在一起,构成了乡村社会。这其中不但包含着丰富的物资文化资源,还潜藏着深沉的精神文化资源,它们在稳定农村社会、凝聚百姓民心、维系乡村和谐方面起侧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乡村文化包括物资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就物资层面而言,乡村的青山绿水,山环水绕,鸟语花香,古老建筑,阡陌农田,既是农民生活的安居之所,也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形。就精神层面而言,乡村承载着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道德气力,乡村文化通过当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社交礼仪、传统衣饰等展现出农民的精神信仰、社会生活、交往方式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观念,是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进行情感交换的纽带,具有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共谋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是农民精神的伊甸园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也在于“人”。乡村文化赋予农村生活以价值与意义,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出了个体,是乡村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农民对自己的故乡非常眷恋、对生擅长斯的乡村文化心有所系、魂有所牵,他们才能对乡村从内心里生发一份酷爱、对乡村的振兴发展有一份担当。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新时代 为主题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怎么写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范文 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心得体会800字 新时代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 新时代乡村振兴感想 乡村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 新时代乡村振兴创新发展 新时代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