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1篇

时间:2023-07-01 20:45:03 浏览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1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1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

  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

  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2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

  最近一段期间,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3

  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近20年的我来说,很多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需要更新,继续学习充电加强自身教学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本学期龙岩市曾放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老师为我们精心选择了《给英语教师的101 条建议》这本书,此书对我而言就是一场及时雨,让我茅塞顿开,让许多平时教学中困惑的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答,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起了很大的帮助。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行动的航标,让自己增加一些实际的操作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导航。

  《给英语教师的101 条建议》在总结学习国际先进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前提下,为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提供了新思维。全书101条建议从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多个维度出发,提供了英语课堂重构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举措。此书在坚持“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原则上,总结梳理了有效的课改范式和经验。同时在注重实效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与同道建设真正意义上富有智慧的交流互动。

  全书101条建议,主要是围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英语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课程标准的领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文化意识、评价方式、外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法与教法等方面全景式地勾勒出英语教学的新视野。本书的作者都是立足于英语教学的实践,力图把国内外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外语教学课堂上的教与学有机结合。此书并非纯理论阐述或学院研究,而是根据各自的探究、积累的经验与感受,针对目前英语教学现状中的弊端,给我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案例,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的例子来诠释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有感而发,真切地提出了合理可用的建议,旨在反思和有效地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宏观和微观结合,大胆吸取国外英语教学的有益成分,取舍有度,并尝试在英语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新思维、新体会、新举措,多维度地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提供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方法和思路。

  这本书给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他使我们的心情不再浮躁,思路不再狭窄。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了解我们现实中的教育,更需要了解书本中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老师的教育才会更加智慧,教学才会更加和谐。它像海上的明灯,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4

  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已经五年有余了,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了许多的甜蜜,却也有诸多的困扰,可是每份工作都不会有人来教你,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在我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时,眼前不觉一亮,可是又在那想,会不会又是一些理论知识呢?因为我需要的实践的经验,需要在碰到困惑时,从中取得一些启示。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目录由七辑组成。

  第一辑中我喜欢里面的一篇小文章——爱可以这样简单,写出了我的心声。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像个魔术师,面对不同的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教育当时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那份爱。但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不乏来自同事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没法再像爱过去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真累!”确实,老师们一天下来,有时用“身心疲惫”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但爱孩子就真的那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爱,也许是简单的一个拥抱、甜美的一个微笑、轻轻的一声问候。也许还可以更简单!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去爱孩子,可每次爱得却有点急,急着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孩子年龄太小,尚未成人,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全面,难于一下子把爱转移到老师身上来。老师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其慢慢地接受老师的情感。我们老师爱的面太窄,只爱“好孩子”,只爱孩子“好的方面”,难于接受“不听话的孩子”及孩子发展“不完善的方面”。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即使同一个孩子,他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同步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而不是以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标准来要求他。再次,我们的教育目标太高,缺乏针对性。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应该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就会早场目标与实际的脱节,难于让孩子接受,更难于让孩子爱上老师。

  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对工作本身充满兴趣与狂热?而那些一开始工作就板着脸,好似痛苦莫名的人,到头来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可见,成功的奥秘来自微笑。微笑是人间的花朵,它芬芳动人;微笑时生命的绿洲,它清新怡人。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灵动、可爱又充满幻想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更是需要微笑。

  孩子的认知是感性的,他们不会从品德、行为等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往往仅从一个人的外表便直接得出结论。不管你学历高低,不管你是不是名师,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他才可能向你敞开心扉,展示出他心中的秘密,接受你的教育。

  我们班梁凌菲小朋友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她的确也是个很爱动的孩子,有时她会把她的脚放在椅背上,有时大声地与小伙伴说话,上课中总要被打乱几次,但只要她仔细听,每次的回答也都能说到点上。所以我对她比较严格,记得有一次与她妈妈交流时,知道现在的她还在让爸爸喂饭吃,就觉得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爸爸一直想要主动喂她吃,并不是她愿意这样做的,她妈妈还说,女儿在家里说,她喜欢笑起来的余老师···

  看来,在我们心目中,爱她就对她严格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苦心,微笑的老师,才是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我觉得我又该反思了。是呀,虽然是老师,可我们却一直在不停地学习着,在反思着。

  我们的容貌是天定的,明眸皓齿、面若桃花,那是上天的恩赐,谁都不能强求;我们的"品味是自主的,高雅脱俗、卓然优雅,那是我们的选择,谁都可以做主。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微笑,因为连蜗牛都知道,微笑也是礼物,可以送给朋友,让大家一起快乐!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要做到言行举止健康、高雅、自然,待人接物真诚、热情、谦恭,仪容整洁、美观、得体,这些都是对于教师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在懵懂的孩子面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只有我们自身不放弃对于正直、正义、宽容、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高尚品格的追求,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比如,提高了文学方面的修养,谈起话来就有内涵,使用语言就会文明、优雅;提高了美学方面的修养,便能了解色彩的搭配,提高审美情趣,穿着打扮自然会更得体;提高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修养,举手投足、声音表情灯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美感。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爱更是相互的。我们平等地、友善地、真诚地爱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给予我们同样的爱。只要我们热爱这份职业,它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与喜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5

  闲暇中,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虽然此刻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似乎这本书的出书时刻并不符现代教育潮流,但它却给我的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一汩汩清泉、一丝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务必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务必发奋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刻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们自身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总是能挤出时刻来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刻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能够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正因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之因此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我认为想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还务必虚心向他人学习,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讲的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苏霍姆林斯还教我们怎样学习他人的教育经验,他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明白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明白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他说,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因此,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完全照别人的办法教,按照别人的办法教,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如别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当然还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构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光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想想为什么别的班级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一样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级就逊色多了,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学习,要向许多有教学管理潜质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全面了解,把这些经验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经验在班级中运用,并不断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适合管理自己班级的有效方法。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是相当重要的,正因只有管理好班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书中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学习的教育思想理论,如“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刻”、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忙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先进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6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咨询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7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觉得上班时间很紧,几乎从早忙到晚,回家后还要处理一些工作。

  而书中有的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8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

  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

  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9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

  最近一段期间,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10

  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已经五年有余了,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了许多的甜蜜,却也有诸多的困扰,可是每份工作都不会有人来教你,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在我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时,眼前不觉一亮,可是又在那想,会不会又是一些理论知识呢?因为我需要的实践的经验,需要在碰到困惑时,从中取得一些启示。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目录由七辑组成。

  第一辑中我喜欢里面的一篇小文章——爱可以这样简单,写出了我的心声。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像个魔术师,面对不同的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教育当时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那份爱。但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不乏来自同事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没法再像爱过去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真累!”确实,老师们一天下来,有时用“身心疲惫”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但爱孩子就真的那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爱,也许是简单的一个拥抱、甜美的一个微笑、轻轻的一声问候。也许还可以更简单!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去爱孩子,可每次爱得却有点急,急着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孩子年龄太小,尚未成人,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全面,难于一下子把爱转移到老师身上来。老师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其慢慢地接受老师的情感。我们老师爱的面太窄,只爱“好孩子”,只爱孩子“好的方面”,难于接受“不听话的孩子”及孩子发展“不完善的方面”。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即使同一个孩子,他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同步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而不是以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标准来要求他。再次,我们的教育目标太高,缺乏针对性。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应该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就会早场目标与实际的脱节,难于让孩子接受,更难于让孩子爱上老师。

  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对工作本身充满兴趣与狂热?而那些一开始工作就板着脸,好似痛苦莫名的人,到头来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可见,成功的奥秘来自微笑。微笑是人间的花朵,它芬芳动人;微笑时生命的绿洲,它清新怡人。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灵动、可爱又充满幻想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更是需要微笑。

  孩子的认知是感性的,他们不会从品德、行为等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往往仅从一个人的外表便直接得出结论。不管你学历高低,不管你是不是名师,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他才可能向你敞开心扉,展示出他心中的秘密,接受你的教育。

  我们班梁凌菲小朋友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她的确也是个很爱动的孩子,有时她会把她的脚放在椅背上,有时大声地与小伙伴说话,上课中总要被打乱几次,但只要她仔细听,每次的回答也都能说到点上。所以我对她比较严格,记得有一次与她妈妈交流时,知道现在的她还在让爸爸喂饭吃,就觉得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爸爸一直想要主动喂她吃,并不是她愿意这样做的,她妈妈还说,女儿在家里说,她喜欢笑起来的余老师···

  看来,在我们心目中,爱她就对她严格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苦心,微笑的老师,才是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我觉得我又该反思了。是呀,虽然是老师,可我们却一直在不停地学习着,在反思着。

  我们的容貌是天定的,明眸皓齿、面若桃花,那是上天的恩赐,谁都不能强求;我们的"品味是自主的,高雅脱俗、卓然优雅,那是我们的选择,谁都可以做主。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微笑,因为连蜗牛都知道,微笑也是礼物,可以送给朋友,让大家一起快乐!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要做到言行举止健康、高雅、自然,待人接物真诚、热情、谦恭,仪容整洁、美观、得体,这些都是对于教师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在懵懂的孩子面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只有我们自身不放弃对于正直、正义、宽容、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高尚品格的追求,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比如,提高了文学方面的修养,谈起话来就有内涵,使用语言就会文明、优雅;提高了美学方面的修养,便能了解色彩的搭配,提高审美情趣,穿着打扮自然会更得体;提高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修养,举手投足、声音表情灯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美感。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爱更是相互的。我们平等地、友善地、真诚地爱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给予我们同样的爱。只要我们热爱这份职业,它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与喜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1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

  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

  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建议 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3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叶圣陶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原文摘录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给教师的建议上篇的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00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心得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