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刘慈欣球状闪电读后感4篇

时间:2023-07-06 09:50:07 浏览量:

刘慈欣球状闪电读后感4篇

关于当月营销工作心得总结精选 转眼间,20_年已将过去,我现在已是__的正式员工。回首近一年来的工作,我已逐渐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之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刘慈欣球状闪电读后感的文章4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刘慈欣球状闪电读后感篇1

  陈博士在少年时目睹了球状闪电把父母在一瞬间烧成灰,但是他们坐的椅子却完好无损,同时冰箱里的食物全烧熟了冰箱却完好无损,他穿的棉质背心也烧毁了,但是外套完好无损。这不可思议的恐怖的一幕令他十分痛苦,极度的痛苦却转化成了对球状闪电的极度好奇,让他穷尽一生去探寻球状闪电的秘密。

  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他变成了一个目标十分明确的理想主义者。大学里,同学们忙着享受大学生活时,他一个人埋头图书馆,发现自己学的气象学专业根本解释不了球状闪电后,他自学了数学、物理学相关专业。班里有一位漂亮女生,所有男生都和她说过话,他却只在这个女生询问他时才发现她的存在。可以说,他的生命已经被球状闪电牢牢地占据了,没有什么空余了。

  但是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从来不是刘慈欣写作的目的,刘慈欣喜欢通过描写一类理想主义者来表现小说真正的主角,这本书的主角是危险又神秘的球状闪电,只有最疯狂最纯粹的人才会想要知道球状闪电的秘密。很快,陈博士遇到了另一个疯子,林云。泰山山路上,她一袭白衣白裤,走路带风,把所有的登山者甩在后面,这是林云第一次出场。在茫茫山雾掩映下,林云如同她的名字一样超凡脱俗。陈博士第一次认真意识到有异性的存在。(说句题外话,大刘很偏爱这类女性形象:纯粹,不染世俗烟火,美丽,温柔,智慧,庄颜是这样,程心是这样,《思想者》里的女主也是这样,应该是刘亦菲和居里夫人的合体哈哈)林云是一个执着于新概念武器开发的少校,她盯上了开发球状闪电武器,与陈博士有了交集。林云是一个偏爱危险的女孩,随身带着一把锋利无比的纳米小剑,车里的挂饰是一段干枯了的有两节的竹子——这是一个还能爆炸的炸弹。为了找出球状闪电的秘密,她可以忽视陈博士的痛苦,她可以窃取“借用”美国的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多次用她将军老爸的特权来推进迟滞的球状闪电研究,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引发宏原子核聚变。这是一个为了揭开奥秘实现目标不择手段的人,也没有什么道德感,对奥秘的追求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德束缚。对于感情,不管是什么陈博士还是航空母舰的舰长,都入不了她的法眼。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丁仪。

  丁仪是刘慈欣笔下万年不变的主角,他是一个理论物理学的专家,拥有多个博士学位,高瘦高瘦,不修边幅,十分惜命,比林云还没有道德感。登上直升机去捕获球状闪电有危险,军官要求丁仪一起去,丁仪说:“你的意思是让我也上直升机,以显示某种气概?没门!我这条命已经有主了,那就是物理学!”球状闪电捕获成功时,它里面已经没有电了,是一个空泡,丁仪用磁场固定空泡,请大家观赏,有军官嘲笑他:“丁教授多么像没有穿新装的皇帝!”丁仪却不急也不恼,认真向大家展示空泡,并解释这是一个宏原子的电子。在庆功宴上,林云向丁仪投去了不一般的目光。果然是疯子才能吸引疯子。

  我们普通人总是喜欢美化科学家,说他们“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真的是这样吗?刘慈欣在《朝闻道》里告诉我们,“为了人类而献身”只是假象,纯粹的科学家无比自私,只会为了自己对科学奥秘的激情而献身,为此,道德都可以抛之脑后,无比惜命的丁仪不是在《三体》中为了研究“水滴”而献身了吗?发现核聚变的那些物理学家,只有通过和军方合作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证实自己的理论,证明自己的发现。这些科学家在原子弹爆炸后说的“后悔自己的发现”之类的话不过是惺惺作态,其实他们非常希望看到原子弹爆炸,至于在哪里爆炸是他们选择不了的。爱因斯坦说他自己是怀着一种“宇宙宗教情怀”在研究科学的,对宇宙秩序理性的信仰主导了他的精神。我相信,这种信仰也是超越道德和宗教之上的。

  刘慈欣试图告诉我们,从这个角度说,这些科学家其实和沉迷于金钱的葛朗台没什么不同,科学家为了真理,葛朗台为了金钱,都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们都是幸运的:那些科学家为了探寻一个真理投入全部身心,专注其中,不娶妻生子或是不顾妻儿,把功名利禄道德约束抛之脑后,不知不觉一辈子就过去了;葛朗台一辈子收集金钱,不顾妻儿,也不用钱,把世俗的非议道德约束抛之脑后,不知不觉一辈子也过去了;科学家到死的时候终于发现了真理,无比幸福,就像葛朗台抱着金币说:真暖和啊……科学家和葛朗台一样度过了充实、幸福的一生。

  真的能这样类比吗?那为什么我们给科学家们那么多的赞美,给葛朗台们那么多的鄙夷呢?也许只是因为科学家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而葛朗台的贪财只给我们留下鄙夷的谈资,其实我们也是无比自私的……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说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按照原有的生命节奏和风俗习惯生活,并且意识不到这些东西的存在;处于“功利境界”的人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并且能够约束自己;处于“天地境界”的人意识到人和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浑然一体,并不比其他生命更高尚。按照这个标准,葛朗台只停留在“功利境界”,那些科学家已经到达“天地境界”了,或许也常常跳入“功利境界”里面,有时也能回归到“自然境界”里。人不会永远往上走,有时也会往回走,陶渊明不是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吗?我想,这才是我们赞美那些疯狂的科学家的原因吧,他们比我们更勇敢,比我们更纯粹,比我们更接近真理,精神比我们更自由,也比我们更幸运。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说的就是丁仪这样的人吧,不为物役,也不傲视万物,超越生死、穷通与自我的羁绊,游心于无穷的境界,心胸如宇宙一般广阔,内心充满激情而又无比平静,看似不修边幅其实无比高雅,看似比谁都惜命其实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真的是逍遥游了。

刘慈欣球状闪电读后感篇2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温,还有一种让人心悸的自然现象:雷电。雷雨天气,从窗帘的边缘钻进来的耀眼电光,以及仿佛响在耳边的隆隆雷声,我即使待在房子里,依然无法安心。在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视雷电的勇气都没有。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不敢亲自观看,但是数以亿级的人类之中,终究还是有不畏强权的勇士,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于是,在小学生的课本上,闪电呈现为紫色,长长的,是天空的裂缝。可是,你看见过球状的闪电吗?

  能够自由穿梭任何物体,能在一瞬间将人变成飞灰,并且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这就是球形闪电。它像一个神秘的幽灵,引诱着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三体》早以如雷贯耳,但是畏惧于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没有勇气翻开。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文,迫切需要改变一下阅读风格,便打开了这本书。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白鹿原》的时候。  当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序曲”,发现爸爸真是一个“哲学家”。爸爸说,“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林云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仪为了伟大的物理学,而“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夺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状闪电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物体,这样的专注和纯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胆寒。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因为极端的近义词是偏执。

  尽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神秘事件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相?以往我从来不会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同时也意识到,站在宇宙的视野反观自我,一个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只是一种客观描述,也并没有贬低人类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现如今困扰着我的种种问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他,十四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为灰烬,他也迎来自己的新生。或许是因为仇恨,或许是球状闪电的神秘,“ 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

刘慈欣球状闪电读后感篇3

  故事起源于主角的父母被一个火球瞬间烧成灰烬后,主角开始终生探索球状闪电,并在取得突破后参与武器研制的一系列故事。与各种科学怪人抱着不同的观念,在基础科学上取得突破的场景层层递进,让人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一步步发现真理,欲罢不能。相比于《三体》宏大的背景、精妙的构思,这本0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已初见端倪,各种未来科技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富有浪漫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让人对科学深深痴迷。

  爸爸说,人若是喜欢上一样事情,就会一辈子做,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寄托。诚然,但并不一定是好事,中间肯定会迷茫,但还是发现这是自己的宿命。

  女主痴迷研究武器,最终导致1/3国土退入农业文明,后又自杀成量子状态。这就像为了几千万人杀了核反应堆的和小学生一样,具有两面性的评价。

  物理学家是最接近真理的人,他说自己“只研究10的-34厘米和十亿光年以上的空间”,我想这也是能让他发现宏电子的关键所在:关注点越高,越容易得到答案。

  球状闪电从烧死亲人,烧伤老师,烧死老师的爱人,到去了解前苏联制造球状闪电的经历,然后从计算机的设计本质是简单的悟出事情本质是简单的,从而不再制造而是发现,接着在空中发现球状闪电,随后请怪人物理学家用荒诞的方式捕捉到,然后加以利用,紧接着引入量子物理和弦论,宛若天成。

  本书的后记主要记录了作者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目睹过真的球状闪电,然后根据外国的两本科幻小说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想象。看完这本书只觉精彩和佩服作者学识,但没有看三体头皮发麻的感觉,直到看到了后记:作者说:科幻小说不是为了实现什么,那些不能实现的才更美好;最好的科幻小说是创建世界;中国的科幻小说都建在已有的世界里挣扎,我现在创建不了世界,那么我创建个东西好了。

刘慈欣球状闪电读后感篇4

  我理解了文章中的“我”,理解了林云,理解了丁仪,因为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它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灯塔,不幸的是它心中只有灯塔,没有其他的部分。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到我们却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这从此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无疑是发现球状闪电的过程。这是一项有关前沿物理的研究,虽然我们用超过常人的努力去探寻,可我们终究还是凡人,我们只能在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这些人设定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了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之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正如书中所言:“窗外的每一片树叶,都使人类的科学显的幼稚无力”  这片小说为我打开了科学前沿的一扇窗,让我睁开了迷蒙的双眼。正如书中所言:我这是的第一感觉是我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几年,这期间,我像是潜行在混浊的水中,到处都是一片迷蒙。现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气,看到了广阔的天空,盲人复明亦不过是这个感觉。

推荐访问:球状 读后感 闪电 刘慈欣球状闪电讲了什么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球状闪电 刘慈欣《球状闪电》 刘慈欣作品球状闪电在线阅读 球状闪电刘慈欣阅读 刘慈欣球状闪电书评 刘慈欣球状闪电结局解析 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写的怎么样 刘慈欣球状闪电好看吗 刘慈欣球状闪电剧情